停止歧视!教育部官方回应:没有“第一学历”!
- 2025-03-14 14:34:40
- 11
现在就业趋势整体比较难,记得微博上有一个热点话题:海归博士、985硕士求职,简历因“第一学历双非”被刷。

在校招的大环境中,尽管学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一个人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的简历筛选环节里,它却悄然成为了一个潜在的重要考量因素。那么,“第一学历” 这一概念,究竟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2024年11月的时候,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 2025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着重强调了要严格落实校园招聘的 “三严禁” 规定。
具体来说,就是严禁招聘方发布包含限定 985 高校、211 高校等特定高校范围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出现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涉及性别、户籍、学历等方面歧视性条款的招聘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不实以及带有欺诈性质的非法就业信息。
但实际情况是比“985”“211”字眼,更为扎眼的,其实是对“第一学历”的限制。“第一学历含金量更高”、“金本、银硕、铜博”、“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企业婉拒”等各类新闻热点,第一学历反而成了人生污点一样。
第一学历在求职就业中是一道隐形门槛,我们在求学求职过程中,不少人因为第一学历饱受挫折。
有网友自称:“以前我一直以为博士学历是可以很好地弥补本科学历的不足,但很遗憾地说现实找教职时高校还是很在意第一学历的。”
网友发文分析:“就目前来看,一是看重第一学历,所以如果本科学校不好,再读一个有名学校的硕士博士也很难洗白,除非科研水平真的很厉害。”
究竟什么才算是第一学历呢?按照官方给出的定义,第一学历指的是国民教育系列中普通全日制教育所获得的学历。这里有个特殊情况,即在当年毕业之后紧接着就进行深造的前提下,接受普通全日制教育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就被认定为该学生的第一学历。
不妨来看个例子,以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为例。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如果某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无缝衔接,直接去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没有经历过工作阶段,也就是说刚结束大四的学习就马上进入研一,那么这种情况下,其第一学历就是硕士研究生。但要是在本科毕业后,中间有过工作经历,存在学习上的间断,那么该学生的第一学历就只能是本科,而硕士研究生学历则属于其最高学历。
在职场实际环境中,不同类型的岗位对于学历的筛选标准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某知名互联网企业HR透露,在技术类岗位的人才选拔过程中,核心考量因素是个人能力水平。但当候选人技术能力处于同一水平线时,其初始学历背景和最高学历层次就会成为薪资谈判的重要依据。
据该负责人观察,近3年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中,超过8成的候选人本科及硕士均毕业于 "双一流" 高校,另有部分来自海外毕业生也受到企业青睐。
实际上,“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在教育部针对专升本学历认定的专项答复中明确指出:学历是个人在教育机构接受系统教育的学习经历证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现行政策文件中从未使用过 "第一学历" 这一表述。这一权威表态,对过度强调学历出身的招聘倾向形成有力约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教授在教育评价改革提案中进一步建议:应通过立法形式明确禁止招生和就业环节的学历歧视行为,建立更具操作性的处罚机制。
同时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将高校招生、企业招聘等环节纳入人才评价改革框架,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从制度层面消除学生档案和求职简历中的 "第一学历" 标签效应。